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题:划定了哪些“红线”?如何加强招聘监管?——聚焦我国首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新华社记者周圆、姜琳
(资料图片)
6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这是我国首部系统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相关活动的规章,将自2023年8月1日起施行。
针对公众关心的虚假招聘、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规定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了哪些规范?划定了哪些服务“红线”?将如何加强对机构的监管?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负责人。
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强管理、维护劳动者权益
包括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58同城等网络招聘在内的人力资源市场,已成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主渠道。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3万家,从业人员104.2万人,当年全行业为3.1亿人次劳动者提供了各类就业服务,为5268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专业支持。
为何此时出台这一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总体平稳有序,绝大多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够诚信服务、规范经营,为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企业用工、优化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随着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市场活动形式日益多样,非法职介、虚假招聘、泄露个人信息、违规收费等损害劳动者权益问题时有发生,亟须通过立法等手段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活动。
规定的出台,是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营商环境、保障劳动者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就业、服务人才、服务发展作用的重要举措。
坚持问题导向划定开展服务的“红线”
规定重点规范了哪些人力资源服务活动?上述负责人表示,规定紧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在招聘信息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经营收费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提升管理效能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划定开展服务活动的“红线”,并确定相关法律责任——
要求服务机构建立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明确投诉举报及处置方式,规定服务机构发现涉嫌虚假招聘等违法活动或收到投诉举报的,应当及时核实、暂停或终止服务。
规定服务机构不得有伪造、涂改、转让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介绍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等行为。
明确处理个人信息方式及原则,确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求职招聘目的的最小范围,要求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等机制,采取必要措施防范盗取、贩卖、泄露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
规定不得以提供招聘服务等名义向个人收取明示服务项目以外的服务费用,不得以各种名目诱导、强迫个人参与贷款、入股、集资等活动;不得扰乱人力资源市场价格秩序。
加强执法监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为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日常检查、信用管理、社会监督等管理手段,首次对确定管辖权、撤销注销许可、加强部门协同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构建了事前审批与事后监管有机结合、部门联动与各方协同凝聚合力的综合管理体系。
“我们将指导各地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探索实施信用管理等新型监管方式,加大日常管理和专项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问题,规范实施撤销注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工作,维护市场良好秩序,切实保障劳动者等各类主体合法权益。”上述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强对各地人社部门的指导和培训,确保规定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将通过规定的实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行业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机制,持续扩大行业规模、增强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坚持促进行业发展和实施有效监管并重,持续提升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水平,推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标签: